央视网消息(新闻联播):我的爱欲生活完整版本 位于第二档的特大城市,分别是武汉、东莞、西安、杭州、佛山、南京、沈阳、青岛、济南、长沙、哈尔滨、郑州、昆明和大连。这些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多数已经超过1000万,最高的郑州已经达到1260万人。但是这些城市由于存在大量农村人口和县域人口,城区人口规模还在500万-1000万之间。。
不是没有人投,而是撤得太快。
最近,印度创下一个“历史新低”。7月底,印度央行发布数据显示,2025年5月,印度净外国直接投资(FDI)仅为3500万美元,环比暴跌99%,同比暴跌98%。
全年数据同样不乐观。2024-2025财年,印度净FDI数据降至3.53亿美元,较上一财年的近100亿美元骤降96.5%,创下历史新低。
问题的关键,不是不投,而是撤得太快。虽然2025财年印度外资直接投资总额(毛FDI)同比增长13.7%,达到810亿美元,但在同一时间段,外资撤资与利润汇出规模大幅攀升,印度本土企业对外投资也达290亿美元,双重流出导致净值几近归零。
孟买金融区资本为何加速撤离?
首先是热门IPO引发大规模套现潮。公开报告显示,2025财年PE/VC退出总额达到267亿美元,其中,现代汽车印度公司上市后,母公司将持股从100%降至82.5%;印度线上配送平台Swiggy的一位主要外资股东通过出售股份实现套现超过20亿美元。
其次是本土企业对外资本输出激增。印度本土企业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加快“走出去”的步伐,全年对外直接投资从前一财年的170亿美元飙升至290亿美元,越来越多资金流向海外市场与多元布局。
面对资本流出,印度央行的表态是:毛FDI增长说明印度市场仍具吸引力,高撤资率则体现出市场的流动性增加,资本“能进也能出”,暗示市场机制趋于成熟。
然而,这一论点遭到质疑。
这些年来,印度一直笼罩在“外资坟场”称号的阴影下。从谷歌、亚马逊,到诺基亚、三星、小米,几乎所有进军印度的外资企业都“难逃一劫”,遭遇数十亿的“天价罚单”。今年3月,印度政府要求三星及其高管补缴6.01亿美元税款和罚金,几乎吞掉该公司在印全年净利润。
外资选择“速进速退”,未必是因为看衰印度市场,更可能是出于对监管不确定性和制度风险的应对。正如有分析指出,与其说这是资本流动性增强,不如说是信任基础尚未建立。
反观越南、印尼等东南亚国家,连续多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外资流入。其中,越南2024年吸引外商投资总额约382.3亿美元,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。印尼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达553亿美元,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和金属冶炼行业。
制度差异是关键。英国商业与经济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,越南在“经济自由度指数”上整体得分高于印度,且排位靠前,制度环境更稳定、更具吸引力。相比之下,印度在企业注册、审批、合同执行、法律裁决等制度路径上仍有显著差距。
与此同时,外界也在关注印度对外资的新一轮监管动向。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,印度政府计划加强对外资的监管,此举可能对电子商务、制药等行业产生重大影响。
不可否认,印度依旧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、高速增长的GDP与活跃的消费潜力,也正处于诸如数字经济、绿色能源、医疗科技等产业发展的关键窗口。但吸金的故事能否继续讲下去,关键不在于“有多少人来”,而在于“有多少人愿意留下”。
资本可以短期投机性进场,但只有在制度足够稳定、市场足够可信时,它才愿意长期扎根。如果一个国家始终是资金“中转站”,那它可能永远等不到变成“目的地”的那天。
(“三里河”工作室)
【编辑:付子豪】